前段时间,阅读了季羡林先生给自己的散文《一生的远行》写的序,主要表达真实的自己,先生在书中提到,在人的一生中,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。对于文人、写作者而言,这些变化就体现在ta的文章里。
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。
“我主张,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,年轻时怎样,中年怎样,老年又怎样,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。在某一阶段上,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,甚至错误,绝不应加以掩饰,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。这样的文章绝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,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,以存真相”。
这样想来,大师们都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,在有看不惯自己作品的时候,也有鄙视自己曾经无知又自大的时候。当时当先生在说到,阅读整理自己作品的时候,不应该删除“偏颇”的文章。
其实在我看来,很多人都是做不到这点的,尤其现在的短视频自媒体人,在没有人气的时候,可能呈现的都是真实的自己,可在积累人大量的人气后,一些初期的未立足的人设视频肯统统删除了。
我不知道大家在看某短视频的时候,有没有发现这样的账号,反正小编有看到的,不过这是人家的自由,我们没必要去踩他,毕竟挡人家财路了,总会不舒服的。而说回到我自己的博文,当发现整理自己文章的时候,一些较显幼稚的文章,都是会删除的。
可能在大师的眼里,真的做不到真实的自己吧。
其实,我以前的时候选择了和大师一样的做法。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扣空间,里面写了很多的心情、日志。现在看来真的太矫情了,都不知道当时在想什么,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脑回路呢。
读着读着,看着看着,就有种起鸡皮疙瘩的感觉,还有空间里面保存的照片,各种杀马特非主流造型,真是辣眼睛。
以往的这些日志,照片,我都保留了,只是换了号,现在那个号虽说还在,但已经很多年没有登录了,也不知道当时是否真实的自己。可能觉得吧,因为那一些时光和感情也是真实存在的。
只不过现在更加成熟了,对于同一件事的认知提升了,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了,难免会产生矛盾的情感。我想这部分人都应该有吧,
现在我在记录博文的时候,还在公众号上记录了生活的琐事,也发了一些牢骚日常,不用再过几年回来看那些文字,就是现在再去回顾,都觉得羞愧,瘆得慌,就感觉完全没有意义啊。
其实,大家大可不必纠结,按照季老先生的做法,堂堂正正承认,完整的加以保留,以存真相就行了。
权当一路成长的见证吧。
推荐阅读: